病毒性肝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健康传染病防制知识之三病毒性肝炎 [复制链接]

1#

病*性肝炎简称肝炎,是由多种嗜肝病*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。肝炎病*有甲型、乙型、丙型、丁型、戊型。甲型及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。而部分乙型、丙型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,且与肝癌的有密切的关系。

一、病因与流行病学


  主要经粪-口途径传播的有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。(甲戊肝)
  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;有季节性。
  主要经由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,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。
  母婴传播为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。
  丁型肝炎病*为缺陷病*,它的复制需HBsAg的存在,故它与乙型肝炎的发病不论是同时或先后发生,病情均较重。


  潜伏期
  甲型肝炎:5~45天,平均30天
  乙型肝炎:30~天,平均70天
  丙型肝炎:15~天,平均50天
  丁型肝炎:28~天
  戊型肝炎:10~70天,平均40天二、临床表现
  (一)急性肝炎
  分为急性*疸型肝炎和急性无*疸型肝炎。


  1.急性*疸型肝炎
  (1)*疸前期:平均5~7天。表现为食欲减退、厌油、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腹痛和腹泻。甲型及戊型肝炎起病较急,常有38℃以上的发热。乙型肝炎起病较缓慢,多无发热或发热不明显。


  (2)*疸期:可持续2~6周。尿色加深如浓茶样,巩膜和皮肤*染。*疸可逐渐加深,约2周达到高峰。


  体征:常见肝大,质地软,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。部分病人有轻度脾大。
  (3)恢复期:本期可平均持续4周。上述症状消失,*疸逐渐消退,肝脾回缩,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。
  2.急性无*疸型肝炎 较*疸型肝炎多见。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。


  (二)慢性肝炎
  病程超过半年者。常见乙、丙、丁型肝炎。通常无发热,症状类似急性肝炎。
  体征:面色灰暗、蜘蛛痣、肝掌、肝脾大。
  (三)重型肝炎
  1.重型肝炎分型 以慢性重型肝炎最为常见。
  (1)急性重型肝炎:起病较急,早期即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。
  尤其是病后10天自出现肝性脑病、肝脏明显缩小、肝臭等。
  (2)亚急性重型肝炎:急性*疸型肝炎起病10天以上,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。
  肝性脑病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,腹水往往较明显。
  (3)慢性重型肝炎:在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。


  2.重型肝炎的诱因
  ①病后劳累;②感染,常见胆系感染、原发性腹膜炎等;③长期大量酗酒或病后酗酒;④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;⑤合并妊娠。
  3.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衰竭:
  ①*疸迅速加深,血清胆红素高于μmol/L;
  ②肝脏进行性缩小,出现肝臭;
  ③出血倾向,凝血酶原活动度(PTA)低于40%;
  ④迅速出现腹水、中*性鼓肠;
  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;
  ⑥肝肾综合征。


  (四)淤胆型肝炎
  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。自觉症状较轻,而*疸较深,伴全身皮肤瘙痒,粪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色。
  (五)肝炎后肝硬化
  在肝炎基础上发展为肝硬化,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。

 三、治疗原则
  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,以休息、营养为主;辅以适当药物治疗,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。


  (一)隔离


  甲、戊型肝炎按肠道感染病隔离3~4周;乙、丙、丁型肝炎按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进行隔离。
  为阻断母婴传播,对新生儿最适宜的预防方法是应用乙肝疫苗+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。
  (二)休息
  急性肝炎的早期,应住院或卧床休息。慢性肝炎适当休息,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,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,但要避免过劳,以利康复。
  (三)饮食
  急性肝炎应进易消化、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食物。若呕吐者,可静脉注射葡萄糖及维生素C。慢性肝炎患者宜高蛋白饮食(肝性脑病时,应限制蛋白入量),但应注意不要摄食过多,以防发生脂肪肝等。


  (四)药物治疗


  1.急性肝炎 主要是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。
  2.慢性肝炎(包括乙型、丙型、丁型)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*、调整免疫、保护肝细胞等治疗措施。
  3.重型肝炎 应加强护理,进行监护,密切观察病情。采取阻断肝细胞继续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,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综合措施。

四、健康教育
  1.向病人及家属宣传病*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。慢性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应做到:(1)正确对待疾病,保持乐观情绪。(2)生活规律,劳逸结合,恢复期病人可参加散步、体操等轻微体育活动。(3)加强营养,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,但要避免长期高热量、高脂肪饮食。戒烟酒。(4)不滥用药物,以免加重肝损害。

(5)实施适当的家庭隔离,如病人的食具、用具和洗漱用品应专用,病人的排泄物、分泌物可用5%含氯消*剂混合消*30分后弃去。家中密切接触者,可行预防接种。(6)定期复查肝功能、病*的血清学指标。
  2.进行预防疾病指导 甲型和戊型肝炎应预防消化道传播,重点在于加强粪便管理,保护水源,严格饮用水的消*,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具消*。乙、丙、丁型肝炎预防重点则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。
  3.预防接种 易感者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、乙型肝炎疫苗,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。

来源:人民卫生出版社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