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的饮食 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bdfcs/bdfys/编者按
慢性乙型肝炎(CHB)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,近年来随着核苷(酸)类似物(NA)药物不断更新,国内外权威指南纷纷指出,应通过有效的抗病*治疗,将CHB患者的HBVDNA降得越低越好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丙酚替诺福韦(TAF)等强效低耐药的新型药物,已成为初治CHB的优选方案,而经过恩替卡韦(ETV)等药物治疗,应答不佳或属低病*血症(LLV)的CHB患者,换用TAF等药物治疗也有望改善病*学应答状况。
本期“肝愈之道”专家公开课,《国际肝病》特别邀请医院陈鹏教授,结合最新临床成果解读,介绍两项真实世界中TAF用于初治CHB患者及ETV经治患者的病例分析,探讨通过优化抗病*方案,改善CHB患者临床转归的课题。
CHB抗病*治疗的适应证和推荐方案现状
我国年版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指出,CHB治疗目标为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*复制,降低疾病进展风险,并基于TAF等抗病*药物的进步,调整CHB患者抗病*治疗的适应证,依据血清HBVDNA、ALT水平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,并结合年龄、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,综合评估疾病进展风险,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抗病*治疗(见图1)[1]。
图1.慢性HBV感染抗病*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流程图
我国CHB指南及欧洲肝脏研究协会(EASL)、美国肝病研究学会(AASLD)等指南[2-3]目前一致建议,CHB的抗病*治疗应把HBVDNA降得越低越好,指南推荐的HBVDNA检测值下限最低已达10IU/mL,实现该目标需要更好的抗病*疗效。
在我国已上市的7种CHB抗病*治疗药物中,TAF、ETV和富马酸替诺福韦酯(TDF)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CHB一线NA类抗病*药物(见图2),其中TAF被推荐用于存在骨肾安全性风险的患者,是唯一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抗病*药物。
图2.国内外权威指南的CHB一线抗病*药物推荐
低病*血症的危害和诊疗考量
随着高敏HBVDNA检测技术推广,更多的LLV患者在临床实践中被检出,对此类患者继续使用原抗病*方案治疗往往疗效不佳。如一项中国香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[4]纳入例初治CHB患者,其中例ETV治疗12个月应答不佳的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,3年时的累积病*学抑制率仅为57.5%,显著低于12个月时应答良好的患者(见图3)。
图3.ETV治疗应答不佳的乙肝患者,继续原方案治疗的累积病*抑制率不高
另一项韩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,共纳入例初治或拉米夫定(LAM)经治,且ETV治疗12个月应答不佳(HBVDNA20IU/mL)的LLV患者,继续维持ETV治疗并随访34.9个月后,ETV耐药率在初治和LAM经治LLV患者中分别为5.9%和21.4%[5],提示LLV患者应考虑早期调整治疗方案,改善病*学应答并减少耐药发生。
处于LLV状态的患者,疾病进展风险不容忽视。医院的一项纵向研究共纳入例接受ETV治疗的CHB患者,治疗78周后近30%的患者仍可检测到低水平HBVDNA(20-IU/mL),处于LLV状态,可检测到HBVDNA与患者肝纤维化进展存在相关性,提示LLV或促进肝纤维化进展[6]。
另一项韩国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名ETV单药治疗的初治CHB患者,中位随访4.5年时9.7%的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(HCC),其中LLV患者与持续病*学应答(MVR,HBVDNA12IU/mL)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比(HR)为1.98(见图4),23.4%的LLV肝硬化患者在5年内发生HCC,与MVR肝硬化患者的HR升至2.2[7],提示LLV患者HCC风险显著增加。
图4.LLV患者较MVR患者HCC风险显著增加
初治及经治患者TAF疗效观察
陈医院应用TAF治疗CHB的两项真实世界研究,第一项为TAF用于NA初治CHB患者的有效性和肾脏安全性研究,共入组61例患者,按基线ALT水平分为A组(ALT≤ULN,ULN=50U/L)、B组(ULNALT2ULN),C组(ALT≥2ULN),分析TAF治疗4、12、24、48周血清ALT、HBVDNA、HBeAg/HBsAg的变化,并进行肝硬度测定(LSM)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评估,共42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。
研究结果显示,TAF治疗48周时ALT正常率为95.24%,完全病*学应答(CVR,HBVDNA20IU/mL)率为69.05%,HBeAg血清转换率为7.14%,转换率与TAF的临床III期研究数据接近[8]。48周时患者的HBVDNA、HBsAg定量较基线时显著下降,LSM值也显著降低(见图5),其中基线时ALTULN的患者HBsAg下降更显著(见图6)。
图5.TAF治疗48周时的HBVDNA、HBsAg定量及LSM值变化
图6.基线ALTULN的患者48周时HBsAg下降更显著
与基线时相比,48周时患者的eGFR水平无显著改变(P0.05),提示TAF治疗48周时的肾脏安全性较好,下一步研究将扩大入组患者量并延长随访时间,进一步评估远期疾病进展情况及长期用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,包括骨肾安全性风险等问题。
第二项研究为ETV经治CHB患者换用TAF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,共入组38例ETV治疗超过96周的患者,其中24例为持续病*学应答(MVR,HBVDNA20IU/mL),14例为LLV(HBVDNA20-0IU/mL),为追求完全病*学应答、HBsAg下降或改善eGFR换用TAF。研究评估24周时病*学/生化应答、LSM、CAP值和eGFR,并比较MVR、LLV患者的HBsAg定量。
24周时的分析显示,长期ETV治疗的CHB患者,换用TAF后仍能维持90%以上的ALT正常率,且完全病*学抑制(HBVDNA<20IU/mL)率由55.26%升至92.11%,患者HBsAg定量由3.23±0.74lgIU/mL下降到3.09±0.77lgIU/mL(P0.05),MVR与LLV组患者HBsAg下降无显著差异(见图7)。
图7.ETV经治患者换用TAF,可显著改善病*学应答,HBsAg定量小幅下降
换用TAF后患者eGFR与基线时无显著差异,体现TAF治疗良好的肾脏安全性,随治疗时间延长仍有望体现获益,此外LSM、CAP值也较基线无显著差异。研究后续将扩大样本量、延长随访时间,并借助测定骨密度、近端肾小管标志物等指标,评价换用TAF后的长期骨肾安全性情况。
小结
通过有效的抗病*治疗,将HBVDNA降得越低越好,降低疾病进展和HCC发生风险,已成为国内外CHB抗病*治疗的共识,而对抗病*治疗后处于LLV状态的患者,继续原方案治疗短期有病*学突破和耐药风险,长期有肝纤维化进展和HCC发生的风险,需要定期监测患者HBVDNA定量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