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首先谈谈什么是肝炎?
肝炎(Hepatitis)是肝脏的炎症,由病*、细菌、寄生虫、化学*物、酒精、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,肝功能受到损害,进而引起的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,有病*性、药物性、脂肪性、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多种,最常见的是病*性肝炎。
二、分类与传播途径
肝炎常见的有甲乙丙丁戊这5种。不同病*引发的肝炎,其传播途径和感染后的临床过程不同。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播疾病,可以通过污染的手、食物或水传播;乙肝、丙肝和丁肝则主要通过母婴垂直、性和血传播。
三、常见的病*性肝炎
1、甲型肝炎
传播途径:
粪-口传播
易感人群:
婴幼儿
预防措施
(1)目前仍采取切断粪-口途径传播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。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:
①饭前便后要洗手
②食物须洗干净并彻底煮熟食用
③不要购买来路不明或街边小摊点的食物
(2)甲肝疫苗的应用是控制和预防甲肝有效的方法。
2、乙型肝炎
传播途径
乙型病*性肝炎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、母婴和性传播。如输血、修足、文身、扎耳环孔、共用剃须刀和牙刷、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都可能导致乙肝的传播。
需提醒的是:日常学习、工作或生活接触,如同一办公室工作(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)、握手、拥抱、同住一宿舍、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,不会传染HBV。
阻断乙肝传播途径的方式:
避免不必要的输血、注射和使用血液制品
避免使用消*不彻底的工具进行纹身、纹眉、穿耳洞、针灸、修脚等
避免与他人共用容易被血液污染的生活用品如:牙刷,剃须刀等
拒绝*品,不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*品
进行安全性行为,必要时佩戴安全套
什么叫乙肝“两对半”?
乙肝“两对半”是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*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。乙肝病*的免疫学标记物一共有3对:表面抗原(HBsAg)和表面抗体(抗HBs或HBsAb)、e抗原(HBeAg)和e抗体(抗HBe或HBeAb)、核心抗原(HBcAg)和核心抗体(抗HBc或HBcAb)。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被测到,故还剩“两对半”抗原抗体。“两对半”检查(或称乙肝5项)的意义在于了解体检者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。
乙肝“两对半”的指标及其意义?
01
乙肝病*表面抗原(HBsAg)
HBsAg阳性是感染乙肝病*的标志,但并不能反映病*有无复制、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。
02
乙肝病*表面抗体(HBsAb)
HBsAb是一种中和性抗体,HBsAb阳性通常代表乙肝已康复或对乙肝病*有抵抗力。接种乙肝疫苗后,若仅此项阳性,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正常现象。
03
乙肝病*e抗原(HBeAg)
HBeAg阳性为病*复制的标志。e抗原阳性,就表示乙肝病*在人体内复制活跃,血中病*含量大,传染性强。
04
乙肝病*e抗体(HBeAb)
HBeAb阳性为病*复制停止的标志,说明病*复制减少,传染性较弱,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。
05
乙肝病*核心抗体(HBcAb)
HBcAb阳性是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乙肝病*的标志。其中,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*复制的标志,核心抗体IgG是感染乙肝病*后都会出现的标志。
如何解读乙肝“两对半”的报告?
乙肝疫苗的预防
目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。
3、丙型肝炎
传染源:HCV感染者,即急、慢性丙肝病人和病*携带者都是传染源。平均潜伏期为6-9周。
传播途径:丙肝病*主要通过输血,应用血制品途径传播,还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传播,静脉内吸*传播,性传播及母婴传播与乙肝比较不明显,因此,感染丙肝的高危人群包括经常受血者,静脉吸*者,性乱者,职业献血者,经常接触血液和血制品的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,多次受血和静脉内吸*者是HCV感染最危险的因素。
目前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。
4、戊型肝炎
传播途径:经粪口途径,经粪便排出病*,经口腔摄入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,散发流行:以日常生活接触感染为主,临床较多见,爆发流行:水源或食物污染,尤其是生食水产品较为常见。
可以接种戊肝疫苗进行预防。
今年的世界肝炎日主题是“没有肝炎的未来”。
预防
检测和治疗
包括
扩大
维持
来源: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